開啟高校專利高質量轉化新篇章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該《方案》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是落實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部署的重要舉措,更是新時代我國高校加快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的行動指南。
知識產權制度是保護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推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強調要“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本次《方案》的出臺,聚焦知識產權制度供給和技術供給的雙重作用,圍繞高質量專利轉化運用,著力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關鍵堵點,為我國新三年專利轉化和運用刻畫了鮮明生動的路線圖,也為高校專利的“怎么管”“如何評”“誰來轉”“誰能用”“怎么用”指明了新方向。于高校而言,《方案》主要體現出五個“新”:
一是充分吸收高校創新改革新舉措。2020年以來,全國多所高校院所積極參與成果賦權改革、成果評價改革、全面創新改革等重大科技體制改革試點。眾多高校的改革實踐先后凝練了成果單列管理、盡職免責機制、人才培養評價、創投寬容考核等一大批創新舉措。《方案》充分借鑒吸收高校改革實踐經驗,結合知識產權工作面臨形勢和要求,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新模式、新做法、新舉措,高起點支撐了高校專利管理和轉化的制度創新。
二是大膽應用近年科技前沿新成果。我國高校專利有著基礎性強、保有量多、技術點散的特點,常規性的分類、匹配、推送手段難以滿足轉化需求。去年以來,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科技新成果為高校專利轉化水平的再提升帶來了新潛能。《方案》創造性地提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成果,鼓勵開發智能化評估工具,推動校企精準對接、高效互動,為破解長期困擾高校專利轉化的歷史難題提供了良好思路。
三是深度挖掘專利技術市場新價值。專利不是鎖在抽屜里面的紙片,高校的專利工作核心就是要讓技術走出實驗室,到市場中實現價值。2022年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三部門聯合開展“百校千項”高價值專利培育轉化行動,一批知識產權示范高校積極推動專利資源配置模式、培育組織形式、技術評價方式等重大革新,加速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高價值專利培育和轉化機制。本次《方案》進一步明確以重點產業領域企業為主體,開展高價值專利組合的協同培育和挖掘,推動高校實施以產業前景分析為核心的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和以質量為導向的專利代理服務機制,在前期“百校千項”行動基礎上,推進高校進一步面向市場需求,深化專利價值挖掘和培育,實現從組織模式到具體方法的系統創新。
四是加快構筑專利數據信息新平臺。推動高校專利轉化能級躍升,關鍵是要打通供需信息流通堵點,建立統一互通的數據平臺,不僅要讓高校專利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到市場,更要讓經營主體方便易懂地了解專利信息所表達的技術內容和內在價值。2019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先后布局建設一批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和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建立健全全國性技術交易市場,完善知識產權評估與交易機制,推動各地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方案》的出臺,在固化前期知識產權信息中心建設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了全國統一技術交易市場建設的要求,明確下一步將以建設若干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為抓手,筑牢數據底座、加大數據供給、強化信息互通、加強信息服務、規范交易制度、建立統計機制,推動專利數據信息平臺再造升級。
五是全面打造成果共享開放新生態。專利轉化工作絕對不是高校單方的事,既需要高校自身破舊立新、苦練內功,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策源能力,也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主動而為、同向而行,共同營造成果轉化良好環境。本次《方案》多措并舉,部署開展專利開放許可、創新聯合體組建、產業專利池建設、國家無償實施許可、綠色技術國際開放實施等一系列開放共享行動。《方案》的施行將有助于全國高校進一步盤活存量專利、激發創新活力、釋放轉化動力,促進全社會攜手厚植開放創新、共享發展的新沃土。
總體來說,《方案》目標鮮明、路徑清晰、重點突出、措施有力,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一次重要實踐,為“十四五”后三年高校專利轉化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明確的工作指引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朱新遠 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