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供給齊發力 保護效能穩提升
我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網絡進一步向基層延伸,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
“截至2021年底,全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構總數達到1300余家,71.9%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有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信息化平臺。這一年,全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構組織開展有關知識產權咨詢指導服務約4.1萬次……”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期發布的《2021年全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進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我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網絡進一步向基層延伸,維權援助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資源整合進一步加強,工作步伐更加穩健。
延伸服務“觸角” 瞄準重點對象
民營企業精力資金有限,疏于知識產權管理,自研新技術遭侵權該如何應對?中小企業把握不準知識產權轉讓的風險點,又能從哪里獲得咨詢服務?社會公眾和創新主體保護知識產權的需求更加強烈、多樣,對維權援助工作的廣度、速度、力度提出更高要求。
過去一年,我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體系建設有序推進,維權援助服務網絡不斷拓展,工作機構進一步向基層延伸,覆蓋范圍更廣,為社會公眾和創新主體送去更加及時、高效、扎實、系統的維權援助服務。
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構建了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體系,全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構總數達到1300余家。其中,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積極引導知識產權服務進市場、進園區、進企業,推動知識產權服務“觸角”下沉基層。如江蘇省新建3個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全省已實現13個設區市和96個縣(市、區)維權援助機構全覆蓋;甘肅省通過知識產權計劃項目,引導和鼓勵行業協會、企業等設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站并推進維權援助工作站向園區延伸擴展。
明確需求導向,瞄準重點對象,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靠前發力,使得知識產權保護這場“及時雨”轉作“灌溉水”,長效滋潤著社會創新的土壤。過去一年,我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方向更加明確,圍繞中小微企業、“走出去”企業等重點對象,以及展會、電子商務平臺等重點領域,主動對接,積極施策,成效明顯。
2021年,各地維權援助工作相關部門面向中小微企業開展專項調研,精準對接需求,聚焦服務到位。內蒙古自治區知識產權局發放1800余份問卷,形成企業知識產權需求分析報告,組織專家提供精準服務,面向“走出去”企業,加強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強化海外維權援助資源與信息共享。北京市各類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構共享海外維權資源,為重點產業外向型企業提供海外糾紛應對指導152次、提供信息服務2800余次,幫助企業節約海外維權成本10.46億元。針對展會、電子商務平臺等實際需求,全國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制定知識產權保護規范化市場管理規范和標準、加大維權援助機構與展會和電子商務平臺的合作力度等方式,推動建立商貿流通領域知識產權糾紛快速處理機制。
壯大協同力量 加強“云端”建設
眾人拾柴火焰高。2021年,我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力量不斷壯大,協同合作機制更加健全。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仲裁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在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司法保護、糾紛調解、海外援助等領域加強協作、優勢互補,在信息數據資源、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共享、相互支撐,形成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強大合力。
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簽署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共建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等形式,進一步推進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與行政保護、司法保護有機銜接,形成上下聯動、橫向協同、合作共享的保護機制。如中國(四川)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分別與法院、檢察院、仲裁委員會聯合設立知識產權巡回法庭、檢察官工作室和仲裁調解室,聚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貴州省知識產權局與省知識產權研究會、貴陽市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委員會以及相關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等單位積極溝通對接,建立合作機制。
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促進了知識產權維權援助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運用。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260余所高校和500余個社會組織參與進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這些社會力量走進企業、融入產業、投身展會等活動中,為需求對象提供咨詢、指導和公益服務,配合調解員開展多元化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活動,社會共治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進一步形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強信息化建設,成為促進維權援助服務便利化、集成化、統一化,切實提高維權援助效率的重要抓手。
放眼全國,維權援助信息化水平穩步提升,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信息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和管理,推動維權援助工作業務整合優化。如湖南省升級知識產權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可以實現集成檢索、申請注冊、維權援助等相關功能的省、市、園區、企業四方線上互聯。重慶市在市知識產權局官網、“渝快辦”平臺、市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設立維權援助專欄等渠道,大幅提高了獲取公共服務的便利度。
不斷深化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將有力推動構建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格局,讓市場主體走得更穩、行得更遠。(記者 李楊芳)